
注意!注意!各位正在“贴秋膘”的朋友:私募配资
别盲目大“贴”特“贴”
否则肉肉都“贴”在肚子上
你就危险了!
有说法称“腰围越粗命越短”
小编想说,这可不是谣言
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:
肚子越大,心脏越差;
肚子越大,脑子越小;
肚子越大,肿瘤越多;
……
总而言之,肚子大真不是什么好事!
大家可以先自测一下自己的肚子算不算大,方法很简单:
展开剩余89%第一步,放松呼吸,不要憋气,不要吸肚子;
第二步,按照示意图,测量你红色虚线部位的周长;
第三步,男性≥90cm,女性≥85cm,就属于肚子大!也就是腹型肥胖,内脏脂肪过多!
肚子越大,危害越大!
健康状态下,脂肪多堆积于皮肤之下,内脏周围其实并不多。但由于遗传因素、生活方式等原因,有些人发胖之后,很多脂肪会出现在内脏四周,呈现在外部就是--肚子变大了。
而这些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,则是身体里真正的“恐怖分子”。
研究表明,脂肪细胞,尤其是内脏脂肪细胞,具有生物活性,它们会分泌激素和很多其他物质,影响体内的激素平衡,进而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。比如,它们会排出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,而这些都会让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。
心血管疾病:腹型肥胖与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脑卒中等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,腰围每增加 10cm,冠心病风险上升16%,心衰、脑卒中风险也随之上升。
高脂血症:腹部脂肪比其他部位的脂肪更活跃,更容易进入血液系统,引发高脂血症。
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:腹部脂肪堆积过多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,导致血糖不稳定,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提升5倍,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生风险也明显上升。
脂肪肝:60%以上腹型肥胖者有脂肪肝,部分甚至发展为肝硬化。
内分泌失调:对女性而言,腹部脂肪堆积会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,增加子宫肌瘤、乳腺癌等妇科疾病的风险。
睡眠呼吸暂停:腹部脂肪压迫呼吸系统,夜间血氧下降,长期可损害记忆和注意力。
癌症:研究表明,腹型肥胖与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呈正相关,包括胃癌、结直肠癌、肝癌、胰腺癌等。
此外,上面说的“脑子变小”也是有研究依据的,源自一项超 9000 人的大规模人群成像研究发现:肥胖与大脑灰质萎缩存在正相关性。[1]
大肚子,可以这样减!
要减少内脏脂肪,关键在于制造热量缺口。在保持基础代谢率正常且不影响自身代谢性疾病的前提下,一般而言,每消耗7000千卡的热量缺口,便可减轻1kg脂肪。
实现这一热量缺口主要靠“管住嘴”和“迈开腿”。
在饮食方面,应避免高能量密度、低营养成分、高脂肪、高糖分及高盐分的食物,选择富含膳食纤维、优质蛋白质以及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食物,如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、瘦肉、鱼类、豆类等,既能保证身体获得充足的营养,又能有效控制热量摄入,从而为制造热量缺口奠定基础。
同时,推荐多吃含有增强脂肪代谢的科学膳食营养补充剂:
罗伊氏粘液乳杆菌GMNL-263是一种新型“瘦益菌”,不仅能改善肠道菌群平衡,还具有多种益生特性和健康益处。有研究显示,它在促进脂质代谢、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有显著作用,可有效预防高热量饮食诱导的体重上升,降低内脏脂肪。[2-4]
苹果多酚:是苹果中多元酚类化合物的总称,主要存在于未成熟的苹果皮中。在减脂方面,它能够抑制脂肪酶的活性,减少脂肪的吸收,并促进脂肪的代谢与排出。同时,它还能增强肝脏对胆固醇的分解代谢功能,抑制血液对胆固醇的吸收,对于脂肪代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。[5]
柑橘多酚:实验研究表明,它能够抑制甘油三酯的合成,同时激活“燃脂引擎”,通过诱导白色脂肪转变为米色脂肪,即让脂肪从能量储存向能量代谢转化,加速静息消耗,有助控制体重和维持健康。[6-7]
在运动方面,每周应保证至少5次,每次不少于30~60分钟的中等强度以上身体活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骑自行车、游泳等有氧运动。同时结合力量训练,增加肌肉量,提高基础代谢率,使身体在休息状态下也能消耗更多的热量。
除了针对全身的常规运动外,可以每周安排1~2次腰腹训练,如平板支撑或臀桥,每个动作坚持20秒左右,5个为1组,每天做3~4组,有助于消除多余的脂肪。
当然,运动也需要坚持,因为运动初期身体首先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,即糖原储备,当糖原储备耗尽后,才会开始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。因此,只有持续不断地坚持运动,才能逐步动员并消耗内脏脂肪,达到减少内脏脂肪的目的。
控制饮食+运动起来
和大肚子Say Byebye!
以上信息仅为营养健康科普,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。文章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参考文献
[1] Hamer M, Batty GD. Associ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-to-hip ratio with brain structure: UK Biobank study. Neurology. 2019 Feb 5;92(6):e594-e600. doi: 10.1212/WNL.0000000000006879. Epub 2019 Jan 9. PMID: 30626649; PMCID: PMC8093082.
[2] Feng-Ching Hsieh,Chia-Lin Lee,Chee-Yin Chai, et al: Oral administration of Lactobacillus reuteri GMNL-263 improve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ameliorates hepatic steatosis in high fructose-fed rats. Hsieh et al. Nutrition & Metabolism 2013, 10:35.
[3] Chen L H,Chen Y H,Cheng K C,et al.Antiobesity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reuteri 263 associated with energy metabolism remodeling of white adipose tissue in high-energy-diet-fed rats.[J].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,2017,54:87-94.
[4] Hsieh F C, Lan C C E,Huang T Y,et al.Heat-killed and live Lactobacillus reuteri GMNL-263 exhibit similar effects on improving metabolic functions in high-fat diet-induced obese rats[J]. Food & Function,2016:2374-2388.
[5] 李新明,高忠东,李群,等.苹果多酚对高糖高脂膳食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血脂·血糖水平和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[J].安徽农业科学,2015,43(6):1-3,13.
[6] 朱春华,周先艳,沈正松,等.柑橘降血脂活性成份及机理研究进展[J].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8年第29卷第2期.
[7] 李慧,杨中林.橙皮苷降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[J].中医药学报私募配资,2010年第 38卷第 1期
发布于:北京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