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历史的视角来看,曹操的众多妻妾当中,只有三位属于二婚的情况。这三位女性并非全部都来自其他家庭,尤其是两位在前夫去世后成为寡妇,才被曹操迎娶。这个现象在汉末三国时期并不稀奇买股票怎么开户,甚至可以说是常见的婚姻选择。比如,刘备的正妻吴氏,曾嫁给刘璋的哥哥刘瑁,而孙权的妾室徐氏也属于再婚,前夫则是陆逊的堂兄。这个背景下,很多婚姻选择并不只是单纯看女性的婚姻状态。
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,认为曹魏偏爱人妻,东吴则倾向于年轻女性,而蜀汉更看重忠诚。然而,三国各方势力的婚姻选择有其特定的文化和政治背景,并不如现代一些人所想的那样简单。寡妇再嫁在古代并非奇怪的事情,我们也不应将其与现代奇异的婚姻偏好等同起来。
不少人可能会感到疑惑,像曹操、刘备、孙权这样的历史人物,手握重权,领地内人口众多,年轻女性数不胜数,为何还要娶二婚的女人呢?事实上,背后有多种原因。有些婚姻的选择是为了结成政治联姻,譬如孙权娶陆逊的嫂子,实际上是一种强强联合的象征。除此之外,也有因为女性本身的美貌而被看重的情况,像曹操从吕布手下秦宜禄那里得到的杜夫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杜夫人无疑是位绝世美人,连关羽都为她倾心。曹操最初答应将杜夫人交给关羽,但最终他却将她收归自己房中。能够引起关羽如此强烈反应的女子,曹操最终将其娶为妻,这件事也成为曹操历史中的一个争议话题。
展开剩余61%或许会有人疑问,像曹操、刘备、孙权这样的权贵人物,他们的配偶不仅身世显赫,而且二婚的现象在古代是否会显得不合适。毕竟,古代儒家文化对女子的贞洁有着严格的要求,按理来说,妇女再嫁似乎是个令人非议的话题。然而,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从宋代儒家理学盛行之前,古代对寡妇再嫁的限制并不严格。例如,范仲淹的母亲曾有过一次再婚,年幼的范仲淹曾跟随继父生活。再如宋真宗时期的太后刘娥,也经历过再婚。因此,古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寡妇再嫁过于苛责。
在初唐时期,随着隋朝末年的动荡导致人口大量减少,李世民发布了名为《令有司劝庶人婚聘及时诏》的命令,鼓励寡妇在为亡夫守丧三年后再嫁。命令中特别指出,地方官员应努力提升百姓的再婚率,增加人口。如果能够达成这一目标,便可得到考评上的加分,若失败则会受到责罚。这种政策的出台,反映出当时对于寡妇再嫁的支持和鼓励,甚至某些皇室成员的婚姻选择,也许正与此政策有关。
尽管如此,也有些女性因与前夫关系深厚,始终不愿再婚。这种情况虽然在宋朝以前较为罕见,但历史上仍有记载,尤其是在烈女传等章节中,常常为她们立下贞洁牌坊,并加以表扬。然而,正因为有这种表扬机制,在宋朝以后,尤其是明清时期,一些大家族为了获得这种荣誉,开始强迫妇女守寡,以此换取社会和政治地位的提升。这样一来,寡妇被迫放弃再婚的自由,甚至有些家族需要为这些无依无靠的寡妇和孤儿提供生活支持。
相比之下,普通百姓的态度则宽容得多。由于寡妇再婚对普通家庭并不构成太大影响,也没有像贵族家庭那样需要依赖“贞洁牌坊”来获取社会地位,因此对寡妇再婚的接受度较高。影视剧中常常出现类似情节,描绘村民对丈夫去世的妻子产生怀疑,甚至想要将其置于“猪笼”之中,这种情节纯属艺术加工,并不代表真实历史。实际上,寡妇因为贫困和无依无靠,若没有得到家族的帮助,生活困苦,往往只能听从他人安排。
通过了解古代寡妇再嫁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关制度买股票怎么开户,我们可以发现,像曹操偏爱人妻这样的说法其实是后人对他个人生活的调侃,根本不能当作史实来对待。
发布于:天津市